2018年,“明星蔡徐坤一條微博轉發量過億”事件引發輿論對流量造假的關注。按照當時的微博用戶數量,轉發量一億意味著每3個微博用戶就有1個轉發了蔡徐坤的微博。
2019年,在公安部組織開展的“凈網2019”專項行動中,北京警方將涉嫌參與此事的制造假流量的犯罪團伙抓獲。據《半月談》當時的報道,該犯罪團伙開發了一款名為“星援”的App,可用于在短時間內刷高評論量、轉發量、點贊量,不到一年時間非法獲利獲利近800萬元。
制造假流量被曝光后,人民日報曾發表微博稱:“一億轉發量”,你們也真敢刷!
日前,這起案件有了新進展: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對“星援”APP開發者蔡坤苗的判決書,其因提供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罪一審獲刑五年,并處罰金10萬元。
開發者為大學肄業的“95后”
北京市豐臺區法院公布的判決書顯示,“星援”APP的開發者為蔡坤苗,其于1995年5月30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大學肄業,系泉州市星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蔡坤苗因涉嫌犯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于2019年4月11日被逮捕。
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豐臺區檢察院指控被告人蔡坤苗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向豐臺區法院提起公訴。
根據蔡坤苗的供述,2018年3月,其做了一個名為星援的手機APP軟件,注冊了一個網絡工作室,并于同年8月成立了泉州市星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并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蔡坤苗供述稱,當時其公司主要經營兩款手機應用軟件,分別是星援和應援寶。這兩款軟件均是對接新浪微博的,客戶通過這兩款軟件可以登錄自己的微博賬號實現批量轉發、點贊和評論操作,而且綁定的微博數量沒有上限,不用再人工登錄每個微博賬號進行重復操作。星援、應援寶兩款手機軟件通過用戶的微博賬號、密碼登陸,登陸的時候不需要再另行注冊。
據蔡坤苗供述,微博客戶端只能使用一個賬號登陸進行操作,而星援、應援寶兩款軟件可以同時登陸多個微博賬號進行相關操作。這兩款軟件在功能上是一樣的,只是名字不一樣。
蔡坤苗稱,星援、應援寶兩款軟件可以加快明星粉絲提升轉發評論的數據量,滿足數據的需求,“我于2019年2月份查看后臺數據,星援、應援寶共有微博‘大號’用戶17余萬個,這17余萬用戶大約綁定了3000余萬個微博‘小號’。‘星援’‘應援寶’一共有微博中的明星群管理員×××余個。微博‘大號’是常用的微博賬號,有粉絲的老號。微博‘小號’是新注冊或注冊時間短的賬號,也就是為轉發增量而準備的賬號。2019年2月份左右,我查了一下銀行賬戶,‘星援’累計充值人民幣700余萬元,應援寶使用人數比較少,大概充值有10余萬元。”
蔡坤苗供述稱,他將犯罪所得主要用于買房和公司開銷:“我在泉州城東中駿世界城買了一處住宅,目前還在建設沒有交房,費用大約100余萬元。我還在泉州城東中駿世界城買了兩個底商登記在我父親蔡某名下,費用大約300萬到400萬之間,具體多少錢記不清了。其余資金用于日常開銷、員工工資支出等。公司人事是陳某,每月工資7000元。UI設計是蘇某和一個男孩,每月工資7000元。”
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10萬元
根據裁判文書,蔡坤苗的供述得到了相關司法鑒定和新浪微博員工的證實。
相關司法鑒定意見書證明:使用新浪微博賬號信息登錄星援APP,在不登錄微博客戶端的情況下,可實現轉發新浪微博博文的功能。使用新浪微博賬號登錄星援APP,通過該軟件提供的配置界面,在配置相關參數后,可實現自動批量轉發新浪微博博文的功能。
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即新浪微博公司)員工李某稱:“星援APP是一款非微博公司授權的APP,功能主要是刷微博轉發量和評論量,該APP每綁定一個賬號收費0.3元人民幣。使用方法是登陸大量的微博小號,綁定到軟件中,設置完信息后,大量的轉發或評論同一條微博。“
裁判文書顯示,北京市豐臺區法院審理查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間,蔡坤苗未獲得被害單位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授權而自行開發“星援”APP,有償為他人提供不需要登錄新浪微博客戶端即可轉發微博博文及自動批量轉發微博博文的服務。后大量用戶以向“星援”APP充值的形式有償使用該軟件,并通過運行上述軟件侵入新浪微博服務器。
經鑒定,“星援”APP通過截取新浪微博服務器中對應賬號的相關數據,后使用與其截取數據相同的網絡數據格式向該服務器提交數據并完成與該服務器的交互,以實現不登錄新浪微博客戶端即可轉發微博博文的功能以及自動批量轉發微博博文的功能。經統計,至案發時該軟件已有用戶使用19萬余個控制端微博賬號登錄,上述控制端賬號綁定微博賬號×××余萬個(原文如此),被告人蔡坤苗獲取違法所得人民幣6253752.86元。
法院認為,蔡坤苗提供專門用于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已構成提供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罪,應予處罰,判處蔡坤苗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10萬元,同時繼續追繳其違法所得6253752.86元。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