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大運河畔以“最運河、最淮安、最市井”為原則,打造“漕船盛景、漕御盛世、漕糧盛宴”三大文化主題板塊,將重現淮安“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詳細]
按照“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要求,北京市近日正式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將對大運河相關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文物列出清單,同時把文化保護傳承與疏解整治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產業帶。[詳細]
中國“網絡文學+”大會落幕,大會發布“北京倡議書”,號召網絡文學企業、作者共同抵制抄襲、反對盜版等不良行為。同時, 大運河文化帶作品征集活動正式啟動。[詳細]
1月17日,由北京、天津、河北、浙江等省市社科聯共同舉辦的八省市社科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協調會在京舉行,八省市社科聯以及北京市網信辦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形成共同推進大運河
孫宇寧 作為京杭大運河南來之船的終點,歷史上通州曾是最重要的皇家碼頭。每到開春后,運河上南來的糧船便日漸繁多,從堤岸南望,各類船只帆檣如林,見頭不見尾,僅裝卸貨
位于北運河兩岸的大運河森林公園風光秀麗,成群的野鴨在冰面上棲息。 白繼開攝陳喜波 元、明、清定都北京,“國家之根本,莫不仰給于江南”,年均運達北京的漕糧約有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傳承人趙慶福與兒子、孫女(資料片) 閻彤攝 酉水河上的老船工再現了當年拉纖與喊號子的場景 新華/TAKEFOTO楊昌
位于淮安的總督漕運部院尚保存完好 通州漕運碼頭上的箭樓 韓國生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