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初至今,避险动力持续支配市场价格行为,市场的恐慌情绪似乎一直集中在中国经济放缓,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以及油价持续下跌之上。
高盛宏观研究分析师Noah Weisberger和Aleksandar Timcenko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典型的“避险”现象已经重现:股市下挫,债券大涨,美元走强。标普500指数自年初至今已下跌8.4%。长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都已跌破12月加息之前的水平(见图1)。尽管货币政策路径不同,美元、日元和欧元均持续上涨,人民币则不断走低(见图2)。
高盛在报告中指出,他们发现年初至今,15个全球股指正在经历新一轮下跌。去年8月,全球股市同样经历过短暂的下挫(见图3)。尽管当时股市波动性甚至高于目前(见图4),但市场很快就收复了失地。三个月后,标普已悉数收复全部损失,其他市场亦收复约三分之二的损失。然而,去年8月是否能作为目前经济风险和市场价格行为的参照?抑或应当以2011年全球经济衰退担忧和主权债务危机发酵的背景作为参照?
高盛强调,全球危机的风险仍然是可控的。美国消费仍保持健康状态,美国劳动力市场也为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中国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比1997年的新兴市场和2011年的欧洲所产生的影响更大,但也更能够在财政和经济上遏制潜在的系统性或破坏性的变化。并且,和之前相比,此次受影响的新兴市场范围仍然相当小,货币已经进行了调整,资产负债表也较过去更强。若市场持续广泛下跌的趋势,机会可能很快就会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